“鱼灯、擂茶、常德米粉……”这些极富地方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元素,在重庆大学学子的妙笔下,正以墙绘的形式展现在鼎城区谢家铺的墙壁上;村委会的会议室里,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正在给村里的留守儿童讲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
近日,重庆大学校团委受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人民政府邀请,重庆大学“文艺轻骑兵”社会实践团来到鼎城区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团遴选学校公共管理学院、新闻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等9个学院11个专业学生,组成18名师生队伍,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探索湖湘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美丽中国建设、区域文化融合贡献青春力量。
学习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
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成员先后参观了常德会战抗日纪念碑、常德博物馆、丁玲纪念馆,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红色景点,深入了解常德红色文化,汲取精神力量。
强我华夏,固我国疆。通过实地参观与感悟,成员们更加坚定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决心。实践团成员何东表示:“参观红色景点,我们不仅能了解到我们党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更能从中感受红色精神,汲取红色力量,作为当代青年和中共党员,需要牢记使命,坚定信仰,用红色精神推动我们不断向前奋进。”
保障粮食安全的常德“答案”
湖南在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常德鼎城区谢家铺镇属于万亩粮食生产示范片区。实践团调研小组来到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进行走访调研,并专访了年轻的种粮大户戴宏,从中获悉“增产提质,种子是关键”。了解到鼎城区农业部门选用优种种植,年均粮食产量稳定提升,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当地人居生态环境持续提升,产业绿色转型得到极大发展。实践团深度学习常德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政策,以期深度挖掘水稻种植背后的中国智慧。
实践团在施家陂村以及港中坪村共抽样调研9个样本,涵盖不同职业身份,其中含当地种粮大户3家、散户2家、村委干部1位、个体经营户2家、及当地粮食生产龙头企业1家。实践团深入探索当地粮食生产问题,关注民生问题,同时也在调研过程当中发现当地粮食种植基础设施不完善,农田灌溉系统仍需提升。“只有真正深入了解乡村,才能振兴乡村。不能打无准备的仗,在下基层的这段日子里,我收获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感到充实而幸福”,实践团成员叶绍仪说。
给孩子们讲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故事
村支部的会议室中,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赵序茅教授从动植物、环境方面切入,培养孩子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实践团带队教师、建筑学院王春彧从建筑美学的角度与孩子们分享什么是“美”的建筑,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希望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
实践团高质量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模式,设置长达一周总计28小时时长的支教课程,筹备川剧、民族音乐、汉唐舞等内容,为当地儿童带来“川剧展示教学”课程,讲授戏曲发展历史和文化意涵,展示了著名川剧《别洞观景》选段,并一对一进行《峨眉山月歌》唱法和身段的展示和指导。孩子们对川剧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参与互动,现场气氛热烈。实践团通过展示教学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域文化交流共享与融合,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
支教的最后一天,“湖湘文脉”主题文化长廊和“艺润新篇”主题文艺晚会在施家陂村文化广场展开。此次文艺展演不仅传播了高雅艺术,也促进了区域文化融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文艺轻骑兵”一直在路上。
将非遗带到湖南去
实践团在湖南常德调研期间,受常德市文化馆邀请, “共叙山水情”主题重庆·常德两地文化艺术交流展演。常德河街走马楼内,一曲婉转悠扬的常德丝弦《常德是个好地方》缓缓拉开帷幕。随后川剧《别洞观景》,马头琴演奏《轻快的白马》、渔鼓《武松大闹观音堂》、女声三重唱《茉莉花》、歌伴舞《你不来船不开》等节目接连上演,每个节目都包含了浓浓的地方特色。现场观众不仅领略到两地多元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还直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
“共叙山水情”重庆·常德两地文化艺术交流座谈会在常德市文化馆举行。常德市文化馆馆长李明、常德丝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晓玲、谌晓辉,花鼓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建娥、实践团全体成员等围绕传统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
“我从七岁开始学习花鼓戏,是花鼓戏成就了我,我愿意用一生来做好这一件事。”会上,79岁高龄的杨建娥老师的一番话令实践团深受教诲,不禁动容。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本次文化交流不仅推动了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促进了区域文化资源共享与融合,搭建了文化艺术交流的友好桥梁。
墙绘中的非物质文化元素
参观红色景点、民生走访调研、开展暑期支教、结对共建文化交流……实践团的每一处足迹,每一次生动而深刻的感受,转化为做一件惠民实事的渴望,将感受融进墙绘,用专业打磨设计,真正地将传统文化、当地民生、调研成果画在墙上。实践团深入挖掘常德地区的文化特色,以当地独特的戏曲曲艺文化、粮食生产特色为元素,围绕非遗文化传承、传统特色美食、民生支柱产业等内容,结合当地常德丝弦、花鼓戏以及常德渔鼓等特色非遗,在鼎城区谢家铺共计126平方米的墙体上绘制出了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彩绘画。团队经历7天创作设计,完成平均高1.6米、总长55.5米的3幅大型墙绘,让这里以往剥落、损毁的墙面焕然一新,墙绘为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烈日当空,汗水模糊眼睛,浸透衣衫。40度的高温下,村民住所外的围墙下,一群青年正弯腰低头细致地描绘着每一笔;深夜11点,村里的路灯已经熄灭,陷入一片静谧,实践团成员一手拿手电筒,一手拿着画笔上色,在微弱的灯光照明下,注意力更需集中和谨慎,一笔一画不敢有丝毫偏差。“要么不做,做了就要做好,要坚持下去”,赵梓一表示。文化墙历经20多天的设计绘制,从画稿起形、颜色填充到轮廓打磨、细节刻画,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重庆大学“文艺轻骑兵”实践团作为学校重点打造项目,活动过程获新华社、常德日报、常德文旅广体局等多家媒体报道,已连续多年坚持在云南、贵州、江西及重庆周边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曾荣获挑战杯、大艺展等国家级奖项,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进乡村、下基层等多种形式服务更广泛的人民群众,通过“三下乡+返家乡”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来源:校团委
作者:夏汝立 李春莲 刘彦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