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陈老师 19123169326
孙老师 19123169336
联系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重庆大学A区博雅学院
学校新闻 / RED EDUCATION
【教育强国 重大有为】刘怀举:深耕齿轮传动 为“大国重器”保“动力传递”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4日

来源:重庆大学

浏览量: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充分展示重庆大学教师队伍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面貌,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学校推出“教育强国 重大有为”系列宣传报道,讲述重大教师育人故事,讲好榜样动人事迹,践行初心使命,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重大力量。

人物名片:刘怀举,重庆大学高端装备机械传动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ISO TC/60国际标准技术委员会注册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委员。长期从事齿轮传动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研究,牵头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制修订齿轮领域的国家标准8项,获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40余项,培养研究生43名。

微信图片_20240924085649_副本.jpg

“齿轮是机器世界中的关节,没有齿轮的运转,一切都将陷入停滞。”齿轮的精密、安静、可靠运转,不仅是简单的机械运动,还蕴藏着无数待解之谜和创新潜力。

从重大校园出发,又回到重大讲台。刘怀举带着“把齿轮造好”这句质朴而真诚的承诺,立志为“大国重器”保“动力传递”。正如一代代重大学者一样,在这片热土上致力于技术革新,以身作则,传承着教育家精神。

“国家需要我们造‘铁疙瘩’,就要把它造好”

从2007年硕士期间接触科研课题“雪橇摩托车带式无级变速器设计与应用”开始,刘怀举便与机械传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到母校任教,并加入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后,他持续在齿轮传动领域潜心钻研。“机械传动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服役环境极端化、设计运维智能化、机电液磁一体化的浪潮下,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国家需要我们制造‘铁疙瘩’,我们就去把它造好。”刘怀举说。

微信图片_20240924085631_副本.jpg

刘怀举风趣幽默地将齿轮称为“铁疙瘩”,因为它总是在高端装备“幕后”默默地、可靠地传递着运动和动力。然而,作为幕后英雄,“铁疙瘩”在运转过程中既要承受千钧重压,又要历经高温炙烤,还要确保几十年的服役寿命,对设计、制造和测试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它不仅活跃于玩具、钟表、汽车这些被人所熟知的领域,还在“大国重器”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旦齿轮劳损或失效,系统和装备将发生故障,安全就面临极大的威胁。因此,必须反复通过实验、计算、实践,验证齿轮在各种服役条件下的可靠性。

小小的齿轮背后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掌握前沿理论、攻破技术难题、实践工程应用,达成齿轮低振动、轻量化和高可靠的多重高标准,他怀着“把齿轮造好”的信念,带领团队在齿轮传动研究领域持续深耕。

大齿轮带动小齿轮:“1+1>2”的效果

以学业为志业的过程中,刘怀举与众多“同路人”携手并肩,共绘科研蓝图。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创立于1988年,从实验室初创者的辛勤耕耘,到求学时同门的携手努力,再到今天,刘怀举培养的学生也继续在齿轮行业深造、接续深耕。几代重大机械传动人薪火相传,传承着“工业强基”“齿轮报国”的使命。

“团队负责人朱才朝老师几十年筚路蓝缕,一手创办重庆大学高速重载齿轮传动研究团队。在指导学生科研工作中,言传身教诠释了道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风范,也身体力行阐释了重庆大学‘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刘怀举说,科研路上的从0到1、从1到100,都离不开学校和实验室的支持、恩师和团队的培养。

耳濡目染之下,刘怀举也形成了自己教学科研的“法宝”——科教融通的翻转式课堂。在他看来,培养新一代工程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关键,在于教育过程中的“平等相待”“互为师生”。“学生和老师,在不同的知识领域和专业范围内各有所长,亦师亦友,互为师生”。他长期鼓励学生变成“老师”,成为“思考、提出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谋划,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担当精神,也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的学生获国家奖学金、“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重庆市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等荣誉几十人次,收到了中国航发、中航工业、中船重工、比亚迪、华为等头部企业,以及高校的offer,在学以致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40924085637_副本.jpg

在刘怀举眼中,学生们充满朝气与活力,实验室的夜晚灯火常明,常有11、12点还埋首实验、计算和讨论的身影。有同学做到了学科交叉理论创新,率先将晶体塑性理论引入齿轮服役分析;有同学注重理论结合实践,走访了行业企业上百次,解决了无数车间技术难题;有同学几年如一日泡车间做试验,已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善的齿轮疲劳数据库;有同学参加机械传动国际学术大会等国际交流,赢得国际权威专家的鼓励和认可……面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奋斗和创新精神,全身心培养学生以具备未来应对复杂挑战和局势的科研能力。

这个科研“接力”的过程正如他们所研究的齿轮传动系统,前辈带动后辈,“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老师以稳健的力量助推着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长反过来推动了团队科研体系的完善,产生着“1+1>2”的效果。老师不仅要传授经典的知识体系、新颖的理论方法、先进的技能技术、落地的工程应用,还传递着奋斗、专注、坚持和创新精神。

并肩作战:“和学生一起做事业”

在科研探索中,刘怀举倡导“知行合一”,秉持“求真务实”精神。他坚信,机械传动领域真正的智慧和力量,源自长期脚踏实地的努力,而非短瞬“蜻蜓点水”的空想。每一步科研探索中都存在未知的挑战,在设计、制造、试验、服役过程中都可能出现与预期不相符的可能性。靠“想”无法真正解决齿轮传动面临的问题,实践才是解决问题和检验成果的唯一真理。

齿轮基础数据库和自主可控的设计软件成为当前行业亟需。“齿轮传动领域的数据软件不是开发出来的,是应用出来的,要经历一轮轮的迭代和验证。”刘怀举介绍,由于我国齿轮行业相比国外在基础数据库、材料和制造工艺上存在差距,团队正致力于开发自主可控的齿轮数据库和设计软件。真正进入企业、深入车间现场、倾听工人诉求,才能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获取更多科研灵感,他带领学生赴各企业、协会实地调研,了解实际问题,在思维碰撞中让团队提升技能、拓宽视野、服务行业。

俗话说“板凳一坐十年冷”,然而在漫长的科研之路上,刘怀举的心中却不“冷”,反而始终燃烧着一团热情的火焰。在与团队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刘怀举将科研使命的家国情怀传递给学生,“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参与的不只是学业,更是一份值得全身心投入的祖国需要的事业。”刘怀举说,从事具有深远意义和实际价值的工作,才能不使青春虚度、岁月蹉跎。怀着“一起做事业”的决心,在机械传动创新的征途上,他和团队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创建了“试验方法-标准规范-数据建设”齿轮疲劳技术体系,形成了“以塑代钢”“以滑代滚”“以电促机”的齿轮传动系统百参协同高功率密度设计方法,自主开发了国际先进的齿轮传动设计优化与数据库软件,作为中国代表参加ISO TC/60齿轮国际标准工作组,为我国高端装备贡献了“重大”传动科技力量。

微信图片_20240924085642_副本.jpg

“广大的教师群体弘扬教育家精神,要在一线工作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上,让更多的思考用在教学上,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学生,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立志报效祖国。”刘怀举说。

每一次实验的尝试、每一段数据的分析、每一个模型的调整,都是将齿轮这块“铁疙瘩”打磨成器的过程。在琢磨这看似不可捉摸的“奥秘”和完善更多基础理论、实践更多工程应用的同时,刘怀举和团队继续用齿轮科教,书写着重大机械人的传承、坚守与创新。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赵奕桐 张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