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下午,重庆大学图书馆联合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在虎溪图书馆1F-9报告厅举办“抗战时期重庆的戏剧”主题讲座。
本次讲座由重庆工商大学新闻学院薛新力教授主讲,从抗战时期重庆的文化背景切入,全景式还原戏剧艺术在特殊历史语境下的使命与荣光。据介绍,1938年起,随着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迁渝,怒吼剧社、中国万岁剧团、孩子剧团等数十个戏剧社团云集山城,老舍、郭沫若、曹禺等“十大编剧”挥毫创作,舒绣文、白杨等“四大名旦”登台演绎,让重庆成为全国戏剧运动的核心阵地。

薛新力重点解读两大标志性戏剧活动:1938年首届戏剧节上,500余名戏剧工作者带领25支演出队街头公演,《全民总动员》等剧目吸引数十万人观看,票款尽数捐往前线;1941年起的“雾季公演”更成文化奇观——每年10月至次年5月,趁日机轰炸暂停的“雾季窗口期”,28个戏剧团体集中上演110余台大型话剧,郭沫若《屈原》连演17天场场爆满,曹禺《北京人》、夏衍《法西斯细菌》等经典剧目均在此间诞生。

讲座还聚焦国泰大戏院与抗建堂两大“戏剧圣地”的故事:前者以霓虹灯招牌点亮老重庆夜空,抗战期间上演94部话剧,成为《屈原》《雾重庆》等名剧的首演地;后者由周恩来提议改建,林森题写馆名,70余部话剧在此见证中国话剧的辉煌。此外,演员们住破庙、吃牛皮菜仍坚持演出,观众步行数十里看戏、重金购买“荣誉券”支援抗战的动人细节,也将在讲座中一一呈现。
“我们希望通过这场讲座,让重大学子从历史片段中读懂先辈的家国担当,从戏剧故事里感受文化抗战的力量。”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学校重要的文化育人阵地,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储藏室”,更将成为学子涵养家国情怀、汲取成长力量的“精神空间”。
来源:图书馆
作者 摄影:陈瑶
作者 : 图书馆 陈瑶
编辑:曹蔚
审核:王英 徐珺琢
责编: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