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中国日报》发表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何宝杰教授的署名文章《Ancient wisdom can help tackle extreme heat》,探讨我国高温应对传统智慧与现代高温治理机制变革。
在文章中,何宝杰指出伴随气候变化,全球进入沸腾时代,极端高温频繁上演。全球国家和城市积极探讨如何进行高温防控治理。但我国从古代到现代,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已形成传统适应智慧与文化,并得到前沿科技加强。

在古代,根据太阳的周年运动,古人们将一年等分为24个节气,并根据不同节气能够反映气候、物候特征用来进行农事活动。古人又将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称为“三伏天”;在此期间,人们进行歇伏,减少户外体力劳动,避免高温风险。
现如今,我国不断提升城市高温现代治理能力,推进陆海空天一体化、协同高效的气象监测系统建设,打造服务于全天候、全天时、高时效、高精度的气象观测、预报和服务系统。我国已建成融合风云卫星系统、地面监测站网络系统、人工智能预报和智慧服务系统的“空—天—地—人”综合系统。
除了保障高温期间全民用电、加强空调制冷防护,地方政府、社会机构、社区也正积极联动,从避暑基础设施、高温风险预警、日常活动引导等方面提升居民适应能力。结合片区特点,很多地方政府已经配置了便民补水点、凉亭和清凉公交站等设施,以协助居民和户外工作者乘凉避暑。
随着网络时代和电商时代发展,居民日常消费习惯发生极大变化。中国外卖业和物流业的完善升级,能够保证人们在炎热夏季,足不出户,就可以正常生活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户外高温暴露风险。外卖公司也为外卖人员配置清凉服装,协助其员工规避高温风险。
我国城市建设和高温应对机制正在发生转变。例如,《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要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建设管理模式;也要求积极构建气候适应性城市,优化城市结构布局,提升城市空间高温韧性水平。
最后文章强调,我国的高温适应政策提供了一个将传统知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范例,其他国家在应对高温挑战时可以借鉴。在未来以极端气候为特征的时代中,传统与技术的融合或许才是最可持续的前进之路。
何宝杰主要从事热韧性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热缓解适应、城市设计与碳循环等方面研究,是全球城市热领域的著名学者、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主持高温韧性城市规划设计相关国家级课题4项,发表国内外同行评审论文200余篇;何宝杰的相关成果也曾在《科技日报》《中国气象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
原文链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510/09/WS68e6f210a310f735438b3df4.html
来源:建筑城规学院
作者:颜子超 张珂馨 肖羚熙 陈祎睿
作者 : 建筑城规学院 颜子超 张珂馨 肖羚熙 陈祎睿
编辑:曹蔚
审核:张辉 徐珺琢
责编:韦丽